首頁 > 翼城風光

歷 山

2024-11-07
【字體:

歷山,位于翼城東南70公里處的翼城、垣曲、沁水三縣交界處。因舜王當年駕象躬耕時,曾在此編制了黃河流域物候歷——《七十二候》而冠名。這里層巒疊嶂,群峰對峙,流水潺湲,古木參天,珍禽奇獸,生息其間,藥材礦藏,漫山遍布,素有“華北生物資源寶庫”之美稱。奇峰、怪石、清澗、溶洞、冰簾并稱“五絕”;林清、山風、冰雪、霧雨、光影、古跡、植物、動物、藥材、村莊共名“十勝”,可供游人觀賞的自然景點有百處之多,實為鬼斧神工、天造地設的“天然公園”。歷山已被列入山西十大風景旅游區之一。

?舜王坪乃歷山之巔,為山西四大高峰之一。海拔2358米,坪頂面積260公頃,年均氣溫15℃。盛夏時節,最高氣溫20℃。舜王坪山頂平坦開闊,有近萬畝亞高山草甸,是一個懸崖絕壁上的天然大牧場。在這個天然大牧場中,約有五尺寬,三尺深且寸草不生的大犁溝,傳說是舜王當年駕著大象耕出來的犁溝。傳說歸傳說,但下川文化已證明,歷山是中國北方栗作農業的發源地。歷山是中國北方最具魅力的原始生態自然保護區之一。踏進莽莽歷山,如同漫步森林公園,或喬木,或灌叢,無不濃蔭蔽日,綠樹遮天。松柏層層疊疊,浩瀚似海,如波如濤;樺林挺挺拔拔,聳入云天。而生長在斷崖峭壁間的古木名樹,更是令人嘆為觀止。這里僅種子植物就有700種之多,其中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有連香樹、翅果油松,列入國家三級的有紅豆杉、領春木、水曲柳等。野生的木耳,附著巖壁的石茶,林地上種類繁多的山野菜垂手可得,既便是珍稀的猴頭、靈芝、冬蟲夏草、山參、銀耳、黑木耳等,在這里也不難尋覓。而散見于山間田野的山楂、核桃、梨子、柿子等各味果實,不僅色澤鮮艷、果味甘美,且是絕對天然綠色食品。在離坪頂1公里處的翼城一側,有一棵千年云杉;在沁水一側,生長著一株有400年歷史、高8米、粗3米、樹冠12米的蒼勁古松,皆是枝繁葉茂。歷山是綠色的海洋,也是各類動物棲身的天堂。涉足歷山腹地,恰似進入動物世界。這里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、金雕、大鴇、金錢豹;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、白琵鷺、長尾雉、勺雞、原麝、黃喉貂、紅隼等34種;有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水麝、刺猬、金哐鵒、藍翡翠、黃鸝、中頭佰芳、白頂鴝、夜鶯、冠魚狗、禍馬烏、杜鵑等,有中國與澳大利亞、日本等國共同保護的侯鳥100余種。溪流里,有魚,有蝦,有蟹,還有國家三類保護動物娃娃魚。灌叢中,野豬、野雞、野兔、羚羊時隱時顯,神出鬼沒。森林中,稀世獼猴三兩結隊,相互戲嬉。歷山林中之王當屬金錢豹,只是偶現雄姿。置身林中,珍禽異獸可讓人大飽眼福。

?歷山無處不景,無時不景。春暖花開時節,這里萬木爭榮,群芳競艷,處處姹紫嫣紅;而盛夏之歷山,則松林蔭蔽,涼風習習,清爽宜人,加之山間溪流噴珠濺玉,更是讓人賞心悅目。每到盛夏酷暑,山下氣溫高達30余度,可山中最高不過20度,恰似天然空調。歷山諸多景點中最為壯觀的一景是珍珠簾,位于舜王坪的南深幽,這里海拔1900米,崖高60多米,成簸箕形,寬80多米,周圍是茂密的樹林。由于獨特的中崖形成了綠蔭中的一塊潮濕的霧瀑,60多米高的山崖前沿形成了條條雨絲,傾斜而下,像一道掛著的竹簾子,“珍珠簾”由此得名。雨水大時,道道雨簾密密麻麻,雨水小時,疏疏落落。從樹林中透進的陽光照射其上,形成道道彩虹。冬日,下流的雨絲逐漸結冰,形成一根根晶瑩剔透的冰柱,柱柱相連形成冰山,就象一座浮雕,煞是好看。

歷山云海,氣勢磅礴。凌晨東眺,萬里云霧浮于逶迤群山,時隱時現,繚繚繞繞。晨曦,一輪紅日噴礴而出,即刻霞光萬道,光芒四射,浮云盡染,大地頓有生氣,其壯美之景堪稱一絕。歷山云海之美,無處無時不在。特殊的地形山勢和氣候,使其終年云霧彌漫,或輕煙繚繞,如紗如織,千山萬水盡在朦朧之中;或濃霧重鎖,雖隔十步卻不能見,神秘之狀難以言表。倘若攀沿絕頂,腳下云海翻騰,似千萬蛟龍舞潮;上則林草翠綠欲滴,鮮花競芳爭艷,常使人頓生不知此處天上人間之感慨。

歷山的主要景點有三落腳廟、舜浚犁溝、彩石灘、妃子撫琴臺、舜王床、斬龍臺、黑白龍潭、瓜子寨、舜坪云杉、珍珠簾、玄元洞、怪石溝、將軍潭、桃花洞、蝴蝶嶺、水石甕等。2005年,本縣完成歷山風景旅游區開發項目總體設計規劃,2006年,歷山被列入“臨汾市十大特色景區”和山西“十一五”規劃旅游開發重點項目,后經政府投入及招商引資開發,歷山已初步成為人們度假、旅游、探險、娛樂的好去處,并于2008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。


  

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

主辦單位: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 ? 版權所有 

承辦單位:翼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  

晉ICP備18010532號  網站標識碼:1410220001

涉密文件嚴禁上網

翼城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提示:使用大于1366*768分辨率/IE10.0或以上瀏覽器可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!

晉公網安備 14102202000105號

適老化無障礙服務認證標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