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翼城風光

佛 山

2024-11-07
【字體:

佛山,俗稱佛爺山,位于縣城東北35公里的翼城、沁水交界處,因其峰凌霄漢,光射斗牛,層巒疊峙,氣勢雄厚,通體形如坐佛,巔頂建有古剎,且歷代有佛道信徒匿跡于此而得名。

佛山自然風光旖旎。該山海拔1800余米,主峰高1556米,面積約一萬多公頃,北有五龍山,南有云臺山和黑沙透嶺的七座仙女峰。從嶺溝一側拾級而上,踏進佛山林海,翠綠蒼勁的松樹,由南而北排列開去,挺挺直立,傲然凌風;一行一行的白楊,筆直挺拔,體態輕盈;一大片杉木,儀態萬方,生機勃勃,呈現出一派迷人的神采。茂密的樹木,使得佛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0%以上,最熱時,氣溫也不過20℃,成為天然氧吧。橫貫翼城全境百余里的澮水即源于此。境域芳草茵茵,花卉吐香,果藥遍地,百鳥爭鳴。站在佛山上向四面眺望,山連著山,峰連著峰。春可觀賞桃花,夏可小溪沐浴,秋可飽覽如火紅葉,冬可領略北國風光。尤其是在秋高氣爽的日子,登上山頂觀日出,滾動的火球從巒峰間突突升起,頓時,流光四射,蒼山著金,其勢其景,蔚為壯觀。

佛山宗教底蘊豐厚。巔頂廟宇始建于宋,中興于明,昌盛于清。據大清雍正年代《重修后洞神記》載:山頂原建有武當廟,明弘治七年(1494)重修,康熙五年(1666),建起山門及兩座廟宇。重建后的佛爺山前廟主要建筑為大雄寶殿,崇祀佛祖釋迦牟尼,阿彌陀佛和藥師佛。后院為圣洞,即佛山寺供奉玉皇大帝、觀音、地藏、太山三官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、圣母、后土關公、財神等。佛山廟宇為僧道合一的建筑,是翼城佛道活動的主要場所。古時每逢四月初八廟會,翼沁兩縣十社村民敲鑼打鼓,搖旗撐傘云集于此,僧道兩門抬龍王神像,朝山取水,法教金磬,梵咀課誦,整座佛山人頭攢動,異常熱鬧。據傳,在佛山求佛求藥非常靈驗,舊時方圓百十里常有到此求佛許愿者。據《翼城縣志》記載,該山有坐虎道人遁跡,修真養性,往來騎虎;柏道人(浮山人)隱居,持齋募化,重修廟宇,并坐化此山。曾有浮山諸生為其立碑,詞曰:“一入仙境,襟懷不猶。乾坤朗朗,歲月悠悠。”

?在佛山山腰和溝底,盤旋蔓延10華里的翼沁要道——晉禹公路橫貫而過。著名的東西塢嶺即在佛山之南。東西塢嶺自古為兵家要地。唐會昌三年(844),武宗使李彥左伐澤潞,尋以晉絳行營節度使石雄伐之,雄引岳踰烏嶺破王寨既此。抗日戰爭中,八路軍決死縱隊一部和國民黨33軍83師、10師曾在此與日軍進行了三晝夜的激戰,殲敵一千余人,生俘40余人,燒毀敵汽車200余輛。東西塢嶺作為翼城紅色遺址,已被列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

2006年,黃家鋪村馬家溝村民李振山籌資開發佛山旅游景區,景區形象定位為:臨汾市佛道文化展示區,翼城縣探幽避暑勝地、登高健身樂園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前廟后寺均在原址上恢復重建,并增建山門、南天門攀登步道、桃花園林、山頂觀日臺、舞臺,并計進籌建塢嶺大捷紀念館等,佛山恢復了四月初八的古廟會,于2010年對游人正式開放。


  

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

主辦單位: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 ? 版權所有 

承辦單位:翼城縣人民政府辦公室  

晉ICP備18010532號  網站標識碼:1410220001

涉密文件嚴禁上網

翼城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提示:使用大于1366*768分辨率/IE10.0或以上瀏覽器可以獲得最佳瀏覽效果!

晉公網安備 14102202000105號

適老化無障礙服務認證標識